研究所概況:

太阳集团app首页分子醫學病毒研究所成立于2021年,在研究所負責人高峰教授的帶領下組建了一支由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國内青年學者為核心的專門進行病毒學研究的優秀團隊。研究團隊主要從事重大病毒傳染性疾病緻病機理和防治以及病原和耐藥檢測工作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新冠流感和艾滋病疫苗研究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病毒緻病機理,病毒母嬰傳播機制,胎兒免疫發育以及高靈敏、高特異性、高通量和低成本檢測方法等領域的研究。本研究所現擁有實驗用地和辦公場所800平方米,并配備有生物安全櫃的萬級細胞培養室和P2級病毒培養室100平方米,擁有各類大型儀器設備,為團隊科研項目的順利實施和人才培養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保障。

分子醫學病毒研究所自成立以來,大力引進優秀青年人才,現有正教授1名,副教授2名,科研助理1名,實驗室技術人員2名。主要承擔博士生《高級病原生物學》教學課程,遵循深入淺出、學以緻用的原則,堅持以理論結合實際的教學特色,注重線上和線下混合式教學,深受學生喜歡;自研究所成立至今,已獲批十四五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1項、國家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創新人才項目1項、廣東省沖補強提升計劃醫學與大健康學科建設計劃1、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博士後特别資助1項、廣州市基礎研究計劃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項目1項;研究所成立至今已在Nature MedicineAdvanced ScienceCell Reports Medicine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等高水平期刊上發表科學研究論文10餘篇。


研究方向:

1.病毒傳染性疾病緻病機理和疫苗。

2.耐藥機理和檢測。

3.病原體母嬰傳播機制。 

 

科研團隊介紹:

高峰,教授,太阳集团app首页分子醫學病毒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入選國家海外引才計劃”創新人才項目和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傑出人才項目。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協會艾滋病病毒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免疫與細胞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分子診斷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協會艾滋病基礎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高峰教授是知名艾滋病病毒學研究專家,在艾滋病及相關領域研究30餘年,對HIV起源,病毒變異進化,緻病性、耐藥性、适應性、免疫逃逸,廣譜中和抗體産生機制和疫苗等研究領域均做出重要貢獻。已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CellNatureScience世界頂級雜志發表論文5篇。截止目前,發表文章經谷歌學者數據庫檢索已被引用>29000次,谷歌學者H因子為80作為負責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十三五重大科技專項子課題、十四五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以及承擔及參與過多項美國NIH/NIAID艾滋病研究項目。獲授權美國發明專利6項和中國發明專利2項。擔任VirusesCurrent HIV ResearchPLOS ONEZonotic Diseases等專業雜志編委,曾多次應邀在國際會議做邀請報告,主辦或協助舉辦國際艾滋病會議。


張喬,副教授,醫學博士,太阳集团app首页第四層次引進人才,碩士生導師,美國西北大學Feinberg醫學院訪問學者。主要從事HIV廣譜中和抗體進化機制、HIV疫苗、HIV潛伏、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調控、病毒免疫逃逸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成果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發表在Nature ImmunologyScience AdvancesmBio等國際高影響力學術期刊上。主持博士後特别資助項目1項、參與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免疫原誘導抗體的機制研究1擔任PLoS One審稿人。


彭嬌嬌,副教授,博士,太阳集团app首页第五層次引進人才。主要從事病毒與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早期以病毒誘導的細胞自噬為主要突破口研究病毒的複制及緻病機制,後圍繞尋找抑制病毒引起的過度炎症反應的關鍵分子為主要研究方向,先後在國際top期刊Autophagy雜志和Journal of virology雜志以獨立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并參與多篇文章的發表。工作期間主持1項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1項廣州市基礎研究計劃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項目,并參與1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

 

團隊代表性文章:

1. Advanced Science. 2200063. 2022.

2. Nat Med. 27(11):1893-1898. 2021.

3. Cell Reports Medicine. 2(7):100315. 2021.

4. Science Advances. 6(27): eabb9153. 2020.

5. Science Advances6(33): eabb72382020.

6. Nature Communication. 9(1):1928. 2018.

7. Cell Host & Microbe. 18(3):354-62. 2015.

8. Nature Immunology16(5): 458-4662015.

9. Cell. 158(3):481-91. 2014.

10. Nature. 496:469-76. 2013.

11. Nature Methods. 4:123-125. 2007.

12. Science. 299:1517-1518. 2003.

13. Nature. 397:436-441. 1999.

14. Nature. 358:495-499. 1992.



地址:廣州市黃埔大道西601号太阳集团app首页分子醫學病毒研究所

郵編:510632

電話:020-85223259